
NO!W
Across Lab
不廢跨村
實驗室
共同體,再生?!
「NO!W Across Lab 不廢跨村實驗室」,以「不廢」為核心、「跨村」為行動、在探索「實驗」的場域,探討「廢棄」議題的多元面向與積極可能。駐村期間,我們將作品與2018台北雙年展主題串聯,探討現代人類在面臨因溫室效應加劇之下已岌岌可危的生態時,將作何選擇?作品以「共同體」為核心,三種科學現象為表現:「樹冠羞避 Crown Shyness」、「菌絲網絡Mycelium」及「終極盤古大陸 Pangaea Ultima」,以參與式藝術方式運用回收廢材,邀請大眾在共創作品的過程中,從天空樹冠、地表陸塊及地層菌絲的串連網絡中,提供另一種視野,反思人造與自然共生的可能,帶動不廢選擇與凝聚改變的共創力量。
#蘑菇 #菌類 #菌絲網絡
#樹冠羞避 #終極盤古
#生態體系相依性 #人與自然 #環境永續
#自然生態村 #不廢
#觸發改變創意鏈結




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
2018/10/27 六 14:00-17:00(終極盤古)
-
2018/10/28 日 14:00-17:00(樹冠羞避)
-
2018/10/29 一 14:00-17:00(樹冠羞避)
-
2018/10/30 二 14:00-17:00(終極盤古)
-
2018/11/10 六 14:00-17:00(菌絲造菇)
臺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
-
2018/11/17 六 14:00-17:00(樹冠羞避)
-
2018/11/18 日 14:00-17:00(終極盤古)
蟾蜍山文化聚落
-
2018/12/23 日 10:00-16:30(樹冠羞避+P終極盤古+菌絲造菇)
“Crown Shyness”, When Trees Avoid Touching
樹冠羞避 (Crown shyness),也稱為冠層脫落和間距間隔,它們的樹冠互不遮擋,形成溝狀開口。早在1920年代就有觀察紀錄(Lane-Poole 1927–1944, cited in Jacobs,1955),通常出現在熱帶地區,以扭葉松、發芽海欖雌、皮氏雙參木等,高達30公尺以上的樹木為主。例如:馬來西亞的馬來樟腦、阿根廷的聖馬丁廣場的樹、台灣雪山黑森林的冷杉據說也有樹冠。
How trees secretly talk to each other
- BBC News
真菌界(學名:Fungi)又稱菌物界,是真核生物中的一大類群,包含酵母、黴菌之類的微生物以及為人熟知的菇類。真菌自成一界,獨立於植物、動物和其他真核生物。真菌廣泛分布於全世界,但多數真菌體型很小,或存在土壤與水域中,常被人所忽略。真菌可與動物、植物或其他真菌產生互利共生或寄生等交互作用,例如與植物形成菌根,與藻類或藍綠菌形成地衣。
6 ways mushrooms can save the world
真菌學家Paul Stamets,是美國的一名真菌學家、作家與真菌修復和藥用真菌的提倡者。他談及的「菌絲體」,是一種生長在地下、呈線狀的真菌;而我們一般所稱的「蘑菇」其實是從地下往上長出來的菌絲體「果實」。菌絲體的生長型態可以非常密集,它並能不斷延伸生長,成為類似於人腦神經細胞的密集網絡。他列舉了6種菌絲體和真菌可以幫助拯救世界的方法:清除污染的土壤、製造殺蟲劑、治療天花和流感等.....
How Earth Will Look In 250 million Years
盤古大陸(Pangaea)是指在3.35-1.75億年以前,海洋上曾聚合的陸地,是由目前的各大陸板塊契合組成,直到火山活動使得各陸塊分裂飄移,地球表面漸漸變成現今的樣貌。如今由於板塊運動仍持續不斷地進行,地質學家預測2.5億年後,將會再度形成一個超大陸,稱為終極盤古(Pangaea Ultim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