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NO!W

Across Lab

不廢跨村

實驗室

創作說明
參觀資訊
 《 不廢觸販舖 》

尺寸依場地而定

兩攤 17件

 

疫情時期,

實體販賣成為危險,線上銷售業績成長,

更讓我們反思傳統市場,

這個最早的交易型態,

在現代社會的角色與議題。

 

觸覺,這個靠身體碰觸才能感知的覺察,

在疫情期間,大大被壓抑,

人與人之間被限制距離,

觸摸過的地方,成為危機,

最多的觸感,就是噴灑酒精的殺菌時刻。

 

所以此次的在地市場藝術串遊計畫,

希望讓傳統市場裡有趣的多重觸感,

成為限制下的自我療癒良方,

讓碰觸成為能量,

讓身體再生力量。

游市嗎?---在地市場藝術串游計畫

 

展期|2021/10/08 - 2021/10/31(每日亮燈時間 05:00~17:00)

展場|復興市場攤位148-149(花蓮縣花蓮市復興街31-1號)(偉多利豆腐店斜對面)

活動介紹|https://www.facebook.com/gihak.artlab/posts/597328508345620

觸覺產品
LINE_ALBUM_211004_0.jpg

​刺 Scratchy

​濕 Wet

LINE_ALBUM_211004_27_edited.jpg

​滑 Smooth

顆_苦瓜.jpg

​粒 Bumpy

柔_毛絨清掃刷.jpg

​柔 Soft

​油 oliy

三場工坊
< 市場採採跳 >
─按摩蔬心果然療癒布巾

 

日期:2021/08/24

​地點:花蓮復興市場

化身「市場採集人」,透過多重觸感體驗的⽅式認識、觀察市場裡的蔬果。捏、揉、滾、壓、轉、貼、印,再透過與熟悉或陌生的蔬果接觸,也開啟與親密夥伴更進一步的肢體互動,放下緊繃的肌膚、心靈,修補遺忘的連結、加入無拘束的想像,認識身體感知的更多可能。最後以原色拓染方式將採集的蔬菜創作於夏日「療癒包巾」上,讓市場的五感在炎炎夏日和疫情的紛擾後好好舒壓療癒我們。

 

#市場採集 #療癒蔬果 #親密按摩 #輕揉重壓 #身體新宇宙 #拓染創作

#不廢跨村實驗室x採集人共作室  #花蓮市公所

< 市場捏捏搓 >
─市場戀人的惡作劇之吻

 

日期:2021/08/26

​地點:花蓮重慶市場

如果閉上眼走進市場,你會用觸覺選菜挑果嗎?回到家裡,你又能用皮膚烹飪嗎?絕對不要睜開眼,不然驚喜可能變成惡作劇。讓皮膚點盞光明燈進入市場尋覓戀人,在眼睛的黑暗中進行細微的第一次深刻接觸,採集你皮膚上的感覺變化。將感受銘記重塑觸感戀人的複製品,讓它就是你,你也是它。最後進行一個深切的吻,放進嘴中交融感受,更如實反映你與他的一體。

#市場戀人 #觸感的變化 #用觸感稱呼  #請閉眼

#打開皮膚 #角色交換

#不廢跨村實驗室x採集人共作室  #花蓮市公所

< 市場摸摸查 >
─防疫不廢療癒觸覺包

 

日期:2021/08/29

​地點:花蓮復興市場

如果把傳統市場當成是一個博物館,你會如何去觀察與感受它?又會帶給你怎麼樣的觸覺體驗呢?化身「市場採集人」,採集市場的觸覺經驗,將特殊的市場記憶,做成體驗包帶走。共創傳時統市場的回憶,透過觀察與創造,重現與分享彼此的觸覺記憶。如果有就把記憶挖掘與分享,如果沒有就去打破、重新創造。邀請民眾一起成為市場的路上觀察研究員,挖掘多元有趣的觸覺體驗。

 

#摸摸查   #市場採集 

#共感記憶   #翻轉重塑  

#不廢編織  #療癒設計

#不廢跨村實驗室  #花蓮市公所

創作者

由「廢青不廢/廢角」發起人楊芳宜,持續串連不同藝術家的創作實驗計畫。本次在花蓮市場的工坊與展覽,邀請善於採集深藏山林和老街的文化共作者「採集人共作室」陳科廷、多元創新編織的藝術家林資芬參與教學與製作。市場展由吳宜靜及林俊作佈展完成。以「不廢」為核心、「跨村」為行動、在「實驗」的基地上,透過異質編織、再生創作及跨領域合作,探討「廢⇆不廢」、「新⇆舊」、「聚⇆散」、「傳統⇆現代」之間的跨關係,在既矛盾也兼容的當代環境下,探討「廢棄」議題的多元面向與積極可能。

楊芳宜 Fang-Yi Yang

苗栗人,銘傳大學商業設計系、英國安格里亞魯斯金大學藝術管理碩士。擁有閩南與客家血統,造就長時期對於「跨」角色與行為的研究熱忱。藉由換位研究,透過異質編織、再生創作及跨領域合作,探討「廢⇆不廢」、「新⇆舊」、「聚⇆散」、「傳統⇆現代」之間的跨關係,實驗在「便利速成⇆惜物懷舊」既矛盾也兼容的當代環境下,如何重新定義「廢棄」議題。現從事藝術創作、策劃及教學,為「廢青不廢―不廢青年行動計畫」、「不廢跨村實驗室」創辦人,持續分享不廢能量、策動群體參與「不廢行動」,實踐在當代社群影響與自然環境變遷下個人自處與群體共創的可能性。

楊芳宜
LINE_ALBUM_2021.10.4_211004_2.jpg
林資芬 Tzu-Fen Lin

大學就讀工業設計系,林資芬於2014年始初識鉤織,將所學的立體造型概念融入編織的技法,自此開起『手動3D列印』的創作生涯。2018年成立品牌《鉤鉤子Gogozi Crochet》,視開發眾人對織品的想像力為使命。她擅長在創作中使用反傳統的素材如廢棄塑膠袋、牛仔褲等。她目前所執行實驗性的創作有:雕塑帽、異想的偶和柔軟容器。至今她的創作皆與零廢棄、永續、城市紋路(Pattern)觀察、創新織品議題相關,其靈感也來自於從傳統工藝學習和紀錄、跨國文化交流中找尋自我定位與認知。

採集人共作室 Collectors

採集人共作室是一間被河水、田園、森林包圍,持續整理中的家族舊屋,採集人陳科廷因生性喜歡採集而創立的共同工作室,透過採集不同的朋友進駐,共同發酵執行永續生存、藝術生活,並與在坪林在地分享、共生。

陳科廷 Keting Kurt Chen

植物學家與藝術家,生長在山水環繞的坪林,與自然結下深厚的情感。長年關注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運用,以植物、環境與食物的面向開展學術與藝術的實踐。足跡遍及加勒比海邊的聖文森、帛琉芋頭文化的調查與甫歸來的新加坡,同時以工作、生活出發,結合編織、剪紙、發酵、染拓等技藝,參與世界各地的駐村與工作坊,最大的心願是回家鄉好好生活。

LINE_ALBUM_2021.10.4_211004_1.jpg
協作者
吳宜靜.png
吳宜靜 

科技大學電子工程背景,自小愛畫畫與創作,思考生活藝術的各種可能。畢業後幾年從工程開發跨界藝術教育,於AM創意、雅德賽思理想教育協會、海星巫婆故事屋等處協同教學。帶領孩子玩創作過程中,發掘自我與在地環境鏈結的必要,近年投入環境永續與動物保護的積極角色。

林俊作 

屏東成德客家人,科技大學電子工程背景,從撿到第一隻尖嘴鉗開始,就與金屬線結下不解之緣,在工作、生活與創作間用雙手實踐,曾與「落山風藝術季_誇海口藝術進駐-不廢跨村實驗室」、「希望之庭」、「五溝水守護工作站」、「屏東萬金教堂」等單位合作執行展覽裝置;並受邀參與枋寮藝術村、屏東縣車城鄉後灣人文暨自然生態保育協會、洋學堂、吾拉魯滋長照據點、部落雜工與部分國中小學等的教學課程。2013年創「鐵絲捲捲」,積極參與舊物修復、生態永續與在地創生活動,用鐵絲捲出堅持與永續的故事。

林俊作.png
聯繫我們
廢青不廢GiveToGift.pn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