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NO!W

Across Lab

不廢跨村

實驗室

創作說明
參觀資訊
《逆境繁花》可穿戴式藝術展

回收塑料、布、紗布繃帶、毛線、金屬、左手香

尺寸依場地而定

三組 10件

 

大自然裡面對風吹雨淋、其他物種的侵略,生物們會自然而然發展出自己的生存方式。以植物而言,有個很有意思的「逆境開花」的生存機制:植物的生長期可分為「營養生長」及「生殖生長」兩個階段,正常狀況下會隨著環境條件與成熟程度而在兩階段間交替,但若感受到死亡危急時,為了延續生命,植物會緊急轉換發展「生殖生長」,迅速進入開花結果的過程。在逆境中開花的不僅僅是植物,人們也是如此,失敗與挫折雖然難受,但會累積人生歷練而成長成熟。

《逆境繁花》與萬華社區小學、台北婦女館合作,在引薦下認識在地婦女,以她們的生命故事為基底,從傷痕、力量、共生等方向切入,以可穿戴式藝術形式,重新詮釋根自女性獨特的魅力與能量,展現繁花似錦的美好。創作從「社會採集」研究開始,尋求「在地共生」的多種可能,轉變為「可穿戴式藝術」作品,由訪查萬華區的婦女們的生命故事,將女性生命經歷中的逆境,以穿戴式的纖維藝術創作重新詮釋,詮釋「共生」的美麗力量。

萬華堀江町藝術季  Wanhua Horiechō Art Festival

 

展期|2019/09/02 - 2019/10/10

地點|萬華堀江町(範圍約為今頂碩里、雙園里、和平里)

線上地圖|https://reurl.cc/XvEoa

活動介紹|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871736326515471/

 

臺北市婦女館 - 台北好人家

 

地址: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01號3樓(萬華火車站出口3樓)   

電話:02-2302-3691

營業:週二~六 09:00-21:00、週日 09:00-18:00(週一休館)

三組作品
< 痛花 > 林資芬 x 珮慧

 

彈性紗布、塑膠袋、毛線、鈕扣

尺寸依場地而定

4件

紗布之於傷,是像蠶繭般的保護存在,

包覆著傷口、給予安全感,在修復中療癒。

 

對於受訪者珮慧來說,孩子讓她踏入手作的世界,但手作其實是忙碌於孩子之餘,投入於「自己」的方式。珮慧傳承了祖母認真用心的精神以雙手乘載了家人、撐起工作,雖因使用過度而開過刀、讓雙手承受苦痛,然而為她所愛,依然綻放出燦爛的花。

 

以雙手作為穿戴的場域,紅色的線象徵她的傷,卻也是她對手作的熱愛,想像從她的手脈中,生根、長出花朵。軟別針以十指做抽象化的設計,每根手指遍佈傷痕、血痕與血珠,然而這樣的痛,在觸覺上卻是柔軟與毛絨的療癒存在,這種衝突感將「疼痛中創作出的美」視覺化了。

< 綻花 > 林季樺 x 凱鈴

 

毛線、麂皮、別針

尺寸依場地而定

3件

聲音是傳達信念的媒介,而信念是力量的原點。

胸章、肩章都是彰顯功勳的形式。

 

「涼粉姐」辜凱鈴是這麼定義自己的:「資源串連者」。她從爸爸手中擔起台灣僅存的涼粉攤子,為堅持保留傳統工法的美好,費時費工做出來的麵茶粉,重新建構起庶民小吃的價值,但多道程序的疲累造就全身多處舊傷,但她仍以己為鍊,串接起在地資源,因為堅信資源共享才能達到最大效益,一人的力量太小,只有當眾人的力量匯聚才足以造成影響。

 

以「關係串聯者」為創作主軸,刺繡在扎實的麂皮,由柔軟的毛線編織簇擁,直白的以受訪者錄音聲紋圖像繡入軟寶石中心,涼粉姐一直強調自己不是最重要的,一定要有一群人力量才夠,所以綻放的形式以相似元件組合成。繁盛綻放在胸前肩上的,是向外擴散的共創力量與堅定信念。

< 共生花 > 楊芳宜 x 玉雲

 

回收塑膠袋、軟鐵絲、回收保水小瓶、左手香

尺寸依場地而定

3件

看似過去那段廢而無用的傷痛,
因翻轉、因分享,淬煉出美麗的再生力量。

 

熟悉玉雲的人,都知道她叫「哆啦雲」,因為現在的她,從受助者變為服務者,希望像哆啦A夢一樣,開朗樂觀助人為善。聽她細數婚變又住進癌症病房的那段傷痛過往,如何靠著早熟又貼心的女兒走過傷痛,我們眼眶泛淚,心底溫暖,敘述與聆聽之間,有了共生關係。

 

從胸前的小樹苗胸針開始,用象徵台灣特色的回收紅白塑膠袋為線,詮釋如血又如漩渦的傷痕,以重複卻舒緩療癒的編織技法,纏繞在起伏如人生起落的軟鐵絲基座上,最後加入有消炎功能、生命力強韌的「左手香」植物,從心口的胸針長出、從通往心臟的手指綻放,傷痕的開始,因為互相依靠,也是重生的開始,是曲折、也是圓滿。

* 玉雲創作:圓盤帽上的迷你小帽是志工講師哆啦雲的創作!

創作者

由「廢青不廢/廢角」發起人楊芳宜,持續串連不同藝術家的創作實驗計畫。本次特展邀請善於多元材質創新編織的兩位藝術家林資芬及林季樺參與。以「不廢」為核心、「跨村」為行動、在「實驗」的基地上,透過異質編織、再生創作及跨領域合作,探討「廢⇆不廢」、「新⇆舊」、「聚⇆散」、「傳統⇆現代」之間的跨關係,在既矛盾也兼容的當代環境下,探討「廢棄」議題的多元面向與積極可能。

三人合照_黑白web.jpg

楊芳宜 Yang Fang-Yi

苗栗人,銘傳大學商業設計系、英國安格里亞魯斯金大學(Anglia Ruskin University)藝術管理碩士。擁有閩南與客家血統,造就長時期對於「跨」角色、行為、文化、技藝、知識、經驗的研究熱忱。回國後曾任企劃、設計師、博物館教育人員、教育工作者與策展人。參與執行「朱銘美術館」、「劍橋民俗博物館」、「板橋435藝文特區」、「華山1914」、「衛武營藝文中心」、「竹圍工作室」、「再生藝術工坊」等策展、教學及規劃工作。藉不同階段角色的換位研究,從設計、企劃、管理、教育、創作等跨角色的變換中,試圖找出在當代社群影響與自然環境變遷下個人自處與群體共創的可能性。

林資芬 Tzu-Fen Lin

大學就讀工業設計系,林資芬於2014年始初識鉤織,將所學的立體造型概念融入編織的技法,自此開起『手動3D列印』的創作生涯。2018年成立品牌《鉤鉤子Gogozi Crochet》,視開發眾人對織品的想像力為使命。她擅長在創作中使用反傳統的素材如廢棄塑膠袋、牛仔褲等。她目前所執行實驗性的創作有:雕塑帽、異想的偶和柔軟容器。 至今她的創作皆與零廢棄、永續、城市紋路(Pattern)觀察、創新織品議題相關,其靈感也來自於從傳統工藝學習和紀錄、跨國文化交流中找尋自我定位與認知。

林季樺 Chihua Lin

工業設計背景出身卻著迷於更彈性更柔軟的織品世界,2016 年與朋友一起成立 《phytooo》,結合鉤織、刺繡與竹編技法的實驗織品飾物品牌。近來專注鑽研刺繡學習,希望將理想的——源自自然、生活、情感交織——紋理製作出來。

 

聯繫我們
廢青不廢GiveToGift.png
bottom of page